close

兩岸三地65所大學評比,台灣師資優,中、港研究盛
【《遠見》雜誌2006年10月號951030】
撰文/宋秉忠
知識經濟時代,培養國家高級人才的大學,對國家競爭力有直接影響。
因此,各國政府無不以建立「世界一流大學」,做為國家發展優先選項。像台灣「五年500億」計畫、日本「21世紀大學卓越計畫」(COE)、和南韓「21世紀智慧韓國頭腦計畫」(BK21)等。至於與台灣一水之隔的香港及中國大陸,也在最近10多年內,投入大量資源,提升大學競爭力。像大陸自1990年代初,就開始推動的「211工程」,在1995到1998年投資61所大學130多億人民幣。
1998年後,又推動「985工程」,三年內,投資34所大學282.7億人民幣。北京大學及北京清大就是「985工程」的資助重點,三年當中,分別獲得18億人民幣的特別補助。1991年,香港科技大學成立,建校投資超過20億美元,是當時全球最大一筆大學創校投資。而且,香港科大還首開先例,從校長到老師,都直接向海外徵才。
由於同文同種,中港台三地大學的互動,不管競爭或合作,已日益頻繁。
今年,《遠見》選擇中港台65所大學,進行「兩地三岸大學競爭力調查」。
入選的65所大學,都是接受當地政府特別補助的重點學校。像台灣的23所學校,是接受教育部「教學卓越」或「五年500億研究型大學」獎助。大陸的34所大學,是接受「985工程」第一期補助。香港的八所大學則是接受教資會補助。
調查這65所大學的競爭力,正可以檢驗三地大學教育政策的優缺點。
教育經費港生是台生的五倍
1994年,是台灣教育的轉捩點,李遠哲回台、出任中研院院長,主導台灣教改。因為李遠哲的「人人都是大學生」理想,台灣大學快速擴充,大學生人數從1994年的30多萬人,10年內激增到90萬人,造成教育資源分散,每位大學生所享有的教育經費,由最高21.3萬元掉到16.5萬元。
另外,2004年,台灣18歲的人口中,每100人有68.1人進入大學,大學入學率,幾乎是大陸與香港的四倍。10年當中,台灣大學人數增加兩倍,教育經費卻無法隨之增長,導致每位台灣大學生所能分到的經費,只有香港的1∕5。
大陸每位大學生平均的教育經費雖然不及台灣的一半,但是受到政府重點扶持的大學,實際得到的資源甚至勝過台大、成大、清大、交大。
生師比台灣教師負擔最重
與教育經費息息相關的生師比,也出現明顯變化。整體而言,一位香港教師要教12位學生,大陸要教16位學生,而台灣,則要教超過20位學生。(見頁145表4)在生師比較低的前20所大學中,台灣23所重點大學,只有陽明、長庚、北藝進榜。北大的生師比,則是65所大學中最低的。
另外,在「學生平均擁有圖書數」的指標上,擁有國關中心、社會資料中心的政大,成為台灣唯一進入前20名的大學。
論文數北京清大>台大
教師在自然科學期刊索引(SCI)和社會科學期刊索引(SSCI)發表的論文,則反映大學研究實力。上海交大公布的世界大學排名,北清大首度擠下台大,成為三地最佳大學,因北清大發表的國際論文數超越台大。
2005年,北大被《泰晤士報》評為亞洲第1時,台大校長李嗣涔不服氣地說:《泰晤士報》排名偏重世界各國學者的印象分數,對崛起的中國較有利,未必能真實反映學術優劣狀況。
上海交大排名只計量化指標,沒有國際聲望評比,台大又敗給北京清大,是一大警訊。在SCI論文數上,台灣雖有上升,但幅度不若大陸、香港大。
論文引用率中國科大第一
根據《遠見》雜誌調查,平均每位教師發表論文數,台灣陽明大學排第一;論文平均被引用率,則是由中國科學院直屬的安徽「中國科技大學」拿下第一。
有人以北大荒、大清帝國來形容大陸官場上,北大幫吃鱉、清華幫吃香的情形。在1952年大陸政府主導的院系調整中,全中國的理工人才群集北京清大,負責研發「兩彈一星」(原子彈、氫彈、衛星),從此以後,北京清大一直是官方資助最多的大學。在經費充裕的情況下,論文數量很快地衝上來。
新竹清華校長陳文村就指出,北京清大有錢聘楊振寧、姚期智,而姚期智還是台大畢業,2000年獲頒有電腦界諾貝爾獎之稱的「Turing Award」。為了爭取他,北京清大不但資助1億元人民幣研究經費,還幫他找宿舍、找研究助理。
陽明大學能拿下平均教師發表論文數第一名,主要原因是一所專業性的大學。鑽研大學評鑑的交大教授李威儀指出,陽明所發表的醫學論文比一般綜合性大學,更容易登上國際期刊,加上教師數只有333人,因此,平均每位教師的研究表現特別突出。
至於論文被引用率居65所大學之冠的中國科技大學,是中國科學院直屬大學,大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就設在這個大學,顯示它在大陸高科技研究上的地位。最特別的是,中國科技大學除了1132名專任教師外,還有300多名不教學的專職研究員,使得這所大學的「論文平均被引用率」居65所大學之冠。
外籍生比例香港>台灣>大陸
近年來,全世界的大學不斷追求國際化。當香港科大只找外籍校長、外籍教授,北京清大工業工程系出現大陸第一位洋系主任時,相較之下,台灣的國際化程度明顯落後。
評鑑國際化指標,除了教師,還有學生。若把外籍學生比例當成一個指標,香港的大學外籍生占6%,台灣只有0.25%,兩者比例相差24倍。而以各校外籍生比例排名,台灣只有政大進入前20名,排名第15名。
由於大陸1966年到1976年是文革期間,大學中斷招生長達10年,出現人才斷層的現象。而台灣最大的優勢是,過去培養出來的師資,這也是目前大陸大學努力挖角台灣老師的原因。台灣的大學教授具有博士學位的比例高達47%,遠高過大陸的7%。
在全球化競爭的時代,大學就像企業,如果台灣的大學只局限於本島,最後就會被邊緣化。雖然,台灣目前尚未開放外國大學設點,但據前教育部長黃榮村表示,包括紐西蘭、澳洲等英美語系國家,已多次要求台灣談判開放大學設點,甚至要求到台灣設立能直升海外大學的高中,直接衝擊到台灣高校的生存。台灣100多所大學,如何迎戰來自海外的競爭,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了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eryann 的頭像
    peryann

    peryann

    perya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